梦到了燕王朱棣,梦到了燕王朱棣什么意思

梦到了燕王朱棣,梦到了燕王朱棣什么意思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梦到了燕王朱棣,梦到了燕王朱棣什么意思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从燕王到明成祖,朱棣为什么能成为万世不祧之君
  2. 燕王朱棣是怎么当上的皇帝的呢
  3. 燕王朱棣篡位成功。
    朱元璋一开始有没有预料到这个结局吗
  4. 燕王朱棣取得帝位的过程

明朝一直是历史上议论最多的事,不光是开国君王朱元璋,争议最多的就是明成祖朱棣了。
他的这个皇位是从他侄子建文帝手夺来的。
所以许多人都说他是逆贼,而且建文帝的下落也是个迷。
这使后人一直都议论纷纷。
那这样一个有争议的君王为什么能过和朱元璋并列为万事不祧之君?朱棣虽说夺位手段残忍了写但他在位是明朝是开创了一番盛世。
但他死后封号还是明太宗,后来嘉靖帝以他对明朝社稷有大功之名为了自己的私心改为了明成祖和朱元璋齐名为万事不祧之君。

朱元璋长子朱标去世,选定朱允炆继位

朱元璋的儿子有二十多个,但是他偏偏谁都看不上唯独中意他的大儿子朱标,从小就是按照太子的标准培养的这时基本就没朱棣什么事。
可是他这大儿子身体太过羸弱在三十八的时候就去世了。
这可使朱元璋犯难了,他也知道自己的身体怕是过不了多久选太子就成了他的第一大事。
他认为燕王,晋王,周王虽然勇猛又争强好胜之心的是太过残暴不仁厚。
而其他的儿子也看不上眼,所以他最后把皇位传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就是后来的建文帝,这建文帝生性软弱但胜在“孝”所以在文管的扶持下才得以继位。

建文帝继位,对藩王削藩,燕王朱棣起义

自古君王性格都是如老虎般强势,可建文就是个小绵羊所以建文帝上任不久就对各地藩王进行削藩,还将其中一位作恶多端的贬为庶人。
这一政策引起了各地藩王的不满。
由此便有了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他带兵攻进都城,成为了君王还大肆屠杀建文帝的老臣这一行为着实残暴也是他这一生中最大的黑点。
而建文帝不知道到底是出家了还是被朱棣秘密杀死他的去向也成为了一个谜团。
朱棣上任后也不闲着先后五次远征蒙古和周边地区保护了我国的版图完整。
还编制永乐大典,这部书是古今中外第一本百科全书。
他治理有方因此出现了“永乐盛世”。
1424年在一次征战蒙古回程途中去世了。
此时他是庙号还是“明太宗”。

百年之后明世宗朱厚熜把朱棣改为“明成祖”

到明成祖朱厚熜的时侯,为了让自己的父亲朱祐杬为君王进入陵墓因此改朱棣的庙号为明成祖和朱元璋共为“万事不祧之君”。
因为朱厚熜的皇位并不是子承父业得来的而是从明孝宗朱祐樘。
那里继承来的。
因为朱厚照膝下无子所以选中近亲朱厚熜来继承皇位。
而朱厚熜为了让自己的皇位明正言顺所以追封自己的父亲朱祐杬也为皇帝葬于皇陵。
但是位置已满所以他就以朱棣宅心仁厚,为明朝做出巨大贡献为由改为明成祖,把朱高炽移去偏殿把自己的父亲塞进去。
这就是朱棣万事不祧之君的来法。

燕王朱棣就是明成祖,是通过叛乱夺取政权当上皇帝的。
史称“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奉天靖难,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政变。

明太祖朱元璋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
因太子朱标早死,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是为建文帝。

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决定先削那些力量较小的藩王,于是首先袭执周王朱橚,把他废为庶人,又拘代王朱桂于大同,囚齐王朱榑于京师,湘王朱柏自焚死。

与此同时,也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

建文帝以为准备停当了,便秘密下令擒拿朱棣,但是没有成功,再加上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坐镇北平的朱棣于1399年(建文元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

扩展资料:

靖难之役的后续

朱棣称帝

燕军进入南京后,朱允炆在皇宫放火,朱允炆本人不知所终;此后其下落成为谜团。
朱棣入城后,派人找出马皇后的尸体,指认其为朱允炆,并执其手哭“傻小子,何苦如此!
”。

随后六月二十日,以天子礼葬朱允炆,造成建文帝已死的假象。
而朱允炆的下落成为了千古迷题。
据传,郑和下西洋的初衷之一便是搜寻建文帝的踪迹。
而另一路是胡濙密访江浙一带。

朱棣进入南京之后,翰林院编修杨荣迎于马首,说:“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译文:您要先昭告天下吗?还是先继位呢?)”点醒朱棣。
次日(建文四年六月十四)起,诸王及文武群臣多次上表劝进,朱棣不允。

数日后(六月十七),朱棣谒孝陵,并于当日即皇帝位,是为明太宗(后改为成祖)。
重建奉天殿(旧殿被朱允炆所焚),刻玉玺。
同年十一月十三日,封王妃徐氏为皇后。

朱棣不承认建文年号,七月初一(一说六月十八),将建文元、
二、
三、四年改为洪武三十二至三十五年,次年改为永乐元年。

凡建文年间贬斥的官员,一律恢复职务(如靖难初期因离间被贬的江阴侯吴高被再次起用,守大同);建文年间的各项改革一律取消。

建文年间制定的各项法律规定,凡与太祖相悖的,一律废除。
但一些有利于民生的规定也被废除,如建文二年(1400年)下令减轻洪武年间浙西一带的极重的田赋,至此又变重。

诛杀前臣

朱棣在靖难之役获胜后,向京城(今南京)军民发布公告:“固守封地的藩王因左班奸臣挑唆导致骨肉被其残害,所以不得不起兵诛杀他们,以此来扶持江山社稷和保安亲藩。
今次拟定的京城奸臣,有罪者不敢赦免,无罪者不敢诛杀,如若误伤受到牵连又祸及到伤亡,绝非靖难本意。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二十五日,朱棣诛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灭其族。
其中方孝孺受牵连而死者共873人,充军等罪者千余人。

因黄子澄受牵连的有345人。
景清降后密谋行刺,事败,八月十二被杀,灭九族;后屠其家乡,谓“瓜蔓抄”。

此外,众多建文旧臣如卓敬、暴昭、练子宁、毛泰、郭任、卢植、戴德彝、王艮、王叔英、谢升、丁志方、甘霖、董镛、陈继之、韩永、叶福、刘端、黄观、侯泰、茅大芳、陈迪、铁铉等。

他们的家属和亲人也被牵连,死者甚众,流放、被逼作妓女及被其它方式惩罚的人也不少。
直至明仁宗即位后,大部份人始获赦免,余下的人的后代却迟至明神宗时始获赦免。

在大肆诛杀之外,当月,朱棣将魏国公徐辉祖下狱,后释放并削其爵位。
辉祖死后,其子嗣魏国公爵。
黄观被朱棣所嫉恨,其状元的身份被革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靖难之役

朱元璋没有预料到朱棣造反,更没有想到造反成功,如果他预料到,早就杀掉朱棣了。
下面从三个方面分析一下:


一、朱元璋深沉残忍,除掉一切反叛或疑似反叛者,却善待自己的儿孙,信任朱棣

朱元璋造反起家,担忧自己死后,功臣特别是武将造反,特别是在太子朱标死了以后,就借胡惟庸、蓝玉等案,举起了屠刀,杀掉了大批功臣良将,手段残忍,世所罕见。

但是朱元璋对儿孙们很好,为了保卫中央,把成年的而儿子分封到各地区当藩王,每个藩王都有自己的部队。
给儿孙们优厚的俸禄,享有各种特权。

他很看中朱棣的,朱棣军事能力突出,多次击败北元蒙古,是朱元璋特意给孙子朱允炆留在北平,看守帝国北大门的,如果不相信朱棣,就不会把如此的重任交给朱棣。

建文帝朱允炆


二、朱元璋有所防范



1.各王互相牵制,留下耿炳文

朱元璋把成年儿子们分封到各地做藩王,并且有成千上万护卫,就是想让藩王们互相牵制。

朱元璋清洗了文官集团和武将高层,几乎杀光了所有还活着的高级将领,唯独留下了耿炳文,耿炳文打进攻战并不出色,特别会防守。

2.朱元璋曾经猜疑过朱棣,但是犹豫不决

洪武二十年,朱元璋秘密在北平城和燕王府安插了大量的奸细,对朱棣的一言一行进行严密监控。

洪武二十六年,朝鲜国王李成桂派五王子李芳远向明朝贡马,结果李芳远路过北平时与朱棣相谈甚欢。
李芳远竟然将本来要贡献给朱元璋的马分出来一部分私分了一些给朱棣。
这个可是大罪。

朱元璋得知大怒,甚至想要杀掉朱棣,后来被群臣劝阻。

朱元璋犹豫了,最后也没有下手。


三、朱棣表现极好

朱棣长期驻守北平,军事能力突出,多次深入大漠,击败蒙古军队,是明帝国北方的长城。
治理地方也非常出色,约束部队不得骚扰地方,

朱元璋评价朱棣时夸奖:“若诸王皆以燕王为楷模,实为大明之福”。

徐辉祖(徐达长子)都说:“燕王深得民望,军纪严明,冠于九边,不可轻视也。

所以,在朱元璋做了防范的情况下,他不会对口碑极好的朱棣下杀手。

如果他相信朱棣要造反,一定会杀掉朱棣。

燕王朱棣就是明成祖,是通过叛乱夺取政权当上皇帝的。
史称“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奉天靖难,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政变。
明太祖朱元璋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
因太子朱标早死,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是为建文帝。

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决定先削那些力量较小的藩王,于是首先袭执周王朱橚,把他废为庶人,又拘代王朱桂于大同,囚齐王朱榑于京师,湘王朱柏自焚死。
与此同时,也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

建文帝以为准备停当了,便秘密下令擒拿朱棣,但是没有成功,再加上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坐镇北平的朱棣于1399年(建文元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

建文帝无大将可用,只好起用幸存的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继续讨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谋略,致使主力不断被歼。
朱棣以北平(今北京)为基地,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官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1402年(建文四年)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

战争历时四年(1399—1402年)。
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说死于宫中,或说由地道逃去,隐藏于云、贵一带为僧。
同年,朱棣即位,就是明太宗,嘉靖时期改为明成祖。

第二年,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
1421年,迁北京,称北京为京师,南京为留都。

影响

1、宗室待遇变化

朱棣称帝后,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八日,恢复了周王朱橚、齐王朱榑的爵位。
随后恢复代王朱桂、岷王朱楩的爵位。
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明成祖令周、齐、代、岷四王归藩。

六月二十六日,成祖取消建文帝之父朱标的兴宗庙号,重新称懿文太子;七月十二日,成祖将朱允炆的三个弟弟由亲王降为郡王;十一月将朱标之子朱允熥、朱允熞废为庶人,囚禁在老家凤阳。

朱棣因为反对建文帝削藩而起兵,为了争取诸王拥戴,还改变祖制给予宗室更高的品级。
如按照洪武年间规定,镇国将军(郡王之子)为三品,辅国将军四品,奉国将军五品,镇国中尉六品,辅国中尉七品,奉国中尉八品。
而成祖“遂加镇国将军从一品,辅国将军从二品,奉国将军从三品,镇国中尉从四品,辅国中尉从五品,奉国中尉从六品”。

然而由于朱棣自己是武装夺权的,为了保证中央政权稳固,他即位后先将诸边塞王改封于内地,然后逐渐解除诸王的兵权:永乐元年(1403年)削代王护卫及官属;永乐四年(1406年)削齐王护卫及官属,不久废为庶人;永乐六年(1408年)削岷王护卫及官属;

永乐十年(1412年)削辽王护卫;永乐十五年(1417年)废谷王为庶人;永乐十九年(1419年)周王见势不妙,主动献还护卫。
洪武朝带兵的十三位亲王,永乐朝削去了六个护卫。
与此同时,大封靖难功臣,将大批有经验的武臣保留下来,加强中央政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央和诸藩的军事力量对比。

虽然朱棣实现了朱允炆当年的目的,但只解决了眼前的问题,并没有改变祖制;其子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仍然设立了三护卫。
宣德元年(1426年),朱高煦叛乱,再次证明亲王典兵不是办法。
亲征平定叛乱后,明宣宗利用其威望,迫使绝大部份藩王交出了护卫,并从各个方面对宗室加以控制。
此后,宗室与中央的矛盾逐渐由军事上对政权的威胁转变为大量增加的俸禄对中央财政的压力。

2、强化集权统治

为了更有效率地处理国务,建文四年(1402年)八月初一,朱棣令解缙、黄淮入直文渊阁,预机务。
随后扩充内阁至七人。
从此内阁开始在明朝政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清朝仍沿用此制度。

另一方面,由于朱棣是造反称帝的,对大臣有所猜忌,故恢复了洪武年间废除的锦衣卫,重新开始实施明朝的特务统治。
随后,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又设立了东厂,令亲信太监掌权,加强特务统治的同时提高了宦官的地位。
有明一代,特务统治几乎贯穿始终,成为一大特点。

由于靖难之役时,京中宦官提供的情报帮助成祖击败惠帝,成祖即位后便改变太祖以来禁止宦官干政的政策,开始重用宦官。
一方面,明朝出现了郑和等著名的优秀宦官,下西洋宣扬国威;另一方面,由于司礼监、东厂等宦官掌权的部门地位提高,且地方镇守、监督采办等重要工作皆由宦官担任(不全为朱棣设置),埋下了日后宦官祸国的种子。

3、迁都北京

由于洪武年间,北方的防务多由几位边王(如朱棣、朱权)负责,而靖难后朱棣徙诸边王于内地,导致华北防务空虚;又由于有唐朝之守外虚内、宋朝之守内虚外的教训,故在军事上,定都金陵(南京)、遥控将领守卫边界的风险很大;“天子守国门”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另一方面,由于南京的建文帝影响较大,在政治上考虑,作为朱棣大本营的北平更加适合作为帝都。
故考虑各种因素后,朱棣决定迁都北京。

永乐元年(1403年)二月,朱棣改北平为北京,名顺天府(与元朝大都区别);随后迁徙各地富民于北京。
称北京为行在。
永乐年间,迁都北京的准备一直在进行,如建北京城、建宫殿、疏通漕运等;直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皇宫(即紫禁城,故宫)和北京城建成,遂下令迁都,以南京作为留都。

4、割让大宁

朱棣在靖难初始时曾将大宁的全部军力(包括朵颜三卫)纳入麾下,朵颜三卫在后续作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故朱棣称帝后,将宁王封于南昌,永乐元年(1403年)三月把大宁封赏给朵颜三卫作酬劳。

大宁位于辽蒙冀三省交界处,辽东—蓟州—宣府弓形的中心,军事地位相当重要;洪武十三年(1380年)收复,并建立卫所,至此废除。
大宁可以作为辽东、蓟州、宣府等地的防卫前哨,并影响其防卫效果;失去大宁,从关内到辽东就只能走山海关过锦州。
此后(尤其是土木之变后),蓟辽的战事不断。
割大宁之事,多为后人所诟病。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www.77788828.com/FsN0yv9jwKjr.html